作者:任 化 / 原工作单位:铁科院信息所

1987年底,我刚入职铁科院情报所三个月,领导指派我协助茅以升院士,编纂铁科院大型画册,担任翻译,为院庆38周年做准备。

茅老办公室,在情报所工字楼腰部正中间朝东的房间。在我小学读书时,读到过中国现代桥梁之父茅以升设计建造钱塘江大桥的感人故事,以及茅老设计武汉长江大桥等丰功伟业。两个月前,我为程庆国院长、桥梁室等参加国际桥梁大会,翻译三篇论文。我查阅了大量资料,读了茅以升院士编写的中国桥梁史,古桥和新桥……肃然起敬,所以我在敲门进门之前,怀着朝圣的心路,轻轻地敲了一下早已是打开的门。

茅老热情地招呼我进来。他的办公桌上摊开摆着铁科院画册的中文初稿样,红色钢笔水改动之处特别醒目,桌上还有几本早前的画册。那时茅老已九十岁,依然精神矍铄,直切主题,我一下子被感染了,放松了紧张的心情,认真聆听他讲中英对照的要求:“你不用字字翻译,只要把英文的关键点翻译地道就行了……我相信你能翻译好,你翻译程院长的论文,我看了,很好嘛……你还会用电脑,年轻人不错!”

受到了茅老的鼓舞,我悬着的心彻底放下了。茅老把他参与编写的清华大学桥梁工程的教材,也借给了我。之后,他把在对面办公室的秘书郑淑涓老师也叫了来,帮我查找资料。我跟着郑老师,又找到了两本之前院庆的画册、参考文献……绝佳的学习机会。

我拿到了全部中文初稿后,马上动手翻译,翻译到拿不准之处,翻阅资料或打电话询问各所相关专业的专家。

三天后,拿着完成的翻译稿,兴冲冲地去茅老办公室。只见茅老办公室大门紧闭。郑淑涓老师告诉我,茅老工作起来废寝忘食,他年事已高,疲惫后恢复较慢。本身就有一些老年病,每周须去医院诊疗,但他仍然坚持每周至少来院里坐班一天……

一听到这些,我感到有些惭愧,也庆幸又有了三天宽限期,便把翻译稿拿了回去,马上再进一步细致优化,反复推敲,把涉及的专业术语、专业表述,烂熟于心。用更科学家的语言,而不是小翻译的语言,再次重新全册审校,让英文表述更专业、更地道。

在我进一步查阅论文资料时,也惊喜发现:茅以升的英文名,并非是简单汉语拼音,而是典型的英文名字,包括了茅老的字唐臣,全称THOMSON EASON MAO,简称:T.E.MAO。查阅了康奈尔大学、卡内基梅隆大学的资料,以及茅以升年轻时工作过的匹兹堡桥梁设计公司,设计建造的几座桥梁图纸上,均有茅以升的英文签名。

我尽全力把英文做到最终审校稿,不把任何问题留给茅老。

两个月后,茅老将最新版的画册送给了我。看到封面是茅以升院士微笑的近照画册,身后是铁科院典雅的大门、悠长的绿色林荫大道,倍感亲切,非常开心!更喜欢铁科院的工作环境了,有这么伟大又和蔼的科学家,在同一栋楼里工作,能亲耳聆听茅老的教诲,我非常幸运!

随后,茅老又让我协助他,完成了另外两部铁科院画册;其中一部,是纯英文的,供出国人员携带使用。从此,我也与铁路桥梁,结下了很深的缘。

第二年,我去了坦赞铁路,虽在财务、运输部门工作,但对东非大裂谷东侧的几座桥梁,非常感兴趣,还特意去了马坎巴科大桥。中国铁路人在东非大裂谷设计建造运维桥梁,壮举!

从热爱桥梁开始,将我引导接触到更多专业:线路、隧道、涵洞、平交道口、车站、运输组织、机车车辆、通信信号、牵引供电、电子信息技术…铁路是一个涉及上百个专业的庞大系统,学无止境。

在坦赞铁路期间,获悉茅以升院士逝世,心里很难过,难以寄托遥远的哀思。

三年后,我回国了,在铁科院、在情报所,寻找着茅以升院士和程庆国院长留下的踪迹……无论你们在与不在身边,都将留在铁科院一代代人的潜意识里。

我后来在参与青藏铁路、重載铁路、高速铁路项目中,常常按照茅老教我的学习工作方法,纲举目张,仿佛茅老在身边指导教诲……我也在成长中得到了桥梁专家认可,多次担任出国考察翻译,去了美国金门大桥、圣迭戈大桥,美国BNSF、CSX、NS、UP,澳大利亚BHP、FMG,巴西淡水河谷VALE等重載桥梁,瑞典、挪威北极圈重載桥梁,北欧跨海厄勒海峡大桥,以及法国、德国、荷兰等高铁大桥,五座武汉长江大桥、九江长江大桥,为中铁大桥勘测设计院集团选拔国际人才,担任英语演讲比赛评委主席……

2008年,召开世界高速铁路桥梁大会,我带领翻译团队担任大会同声传译,国际桥梁大会IBC主席赛博院士夸赞说:“桥梁专业非常复杂,能做桥梁同声传译的,非常了不起,很专业、很高效……”

努力,得到了回报!

随着青藏铁路、重載铁路、高速铁路,架起了一座座桥梁。作为小小的翻译,也在努力发挥着桥梁沟通的作用,很充实!

20多年来,认真完成每一期英文版《China Railways》,保持与茅老一起做院画册的专业态度,精益求精。虽从小翻译成为了主编,仍坚持认真翻译每一期重头论文。在我退休前的十年里,被提拔院主任翻译,信息所副总工。从翻译室,到国际部,到总工室,虽然离开了我钟爱的翻译团队,竟也被安排搬进了茅老生前的办公室,感觉自己何德何能,享受到了此殊荣……一时间心情非常复杂,也很感慨!

不想那么多,虽然我距离茅老的水平,相差十万八千里,我应更专注提升业务水平,也感恩老一代科学家,搭起的高大平台,服务好年轻科学家,起好桥梁纽带作用。在培训年轻翻译的岗位上,传帮带,以茅以升老院长为榜样,热爱铁科院,站好人生中不断变换的一班又一班岗!